当前位置:企业久要口碑网 >> 金融 >> 文章正文

从当铺到现代金融: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金融体系

发布于:2020-10-30 被浏览:3539次

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已经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从投资驱动转变为消费投资双重驱动,这需要配套的金融体系。对商业银行来说,先客户分层,再匹配产品和风险体系,最后通过“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综合手段服务客户,是未来金融风险文化重建的核心任务。

  摘要:

  金融体系和风险文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0月24日,马云在日,发表了他对中国金融创新与监管、金融风险体系等方面的看法。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担任联合国数字合作高层小组联席主席。相关课题涉及到我国金融机构风险体系建设、相关制度如何有效支持创新等核心问题。

  有观点认为“中国’s  finance还没有成熟的生态系统”。但实际上银行机构近4000家/总资产300万亿元,商业银行主导的中国金融生态已经初具规模。(1)中国形成了“国有大银行-区域性中小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层级体系:国有大银行有全国性的会展行业,提供综合性产品;地区银行被要求支持当地经济,基于信贷的资产和线下资金归属于当地。(2)金融租赁/消费金融/信托机构针对特定客户群体(如供应链企业客户/长尾零售客户)和产品(非标准渠道/非标准竞价)延伸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链。非银行机构,主要是证券/公募基金,通过交易投资、资本中介、资产管理等多种形式参与直接融资。目前,间接融资占近80%,而以债券和股权融资为主的直接融资比例仍明显不足。

  有人认为“中国’s  finance基本没有风险,缺乏系统性风险”。然而,考虑到中国金融机构目前的规模,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不容忽视。2017年金融供给侧改革后,金融生态分层加剧。(1)在这个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由于大股东或管理层的控制而存在风险,部分金融机构凭借当地经济的回弹力和股东变动带来的治理改善机会,逐渐走出了泥潭。(2)为化解系统性风险,近期区域银行并购增加,这是相关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标志。总体而言,金融供给侧改革降低了系统性风险,优化了金融机构,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旧革命”遇到“新问题”时,如何建立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金融风险文化?(1)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形成了土地/房地产抵押、公正交易预期、数据风险控制、股权容错四种类型的风险文化。传统商业银行70%以上的贷款都是以土地为抵押来迎合成熟企业,而难以匹配成长型企业的需求。这也是“当铺文化”的大本营;一些表外、表外非标业务相信政府的隐性交换,但不能适应城市投资企业向产业转型的趋势;大数据积累帮助蚂蚁金服实现了近2万亿元的消费信贷规模,但离不开自身的生态场景;注册制改革促进了成长型企业的证券化机会,但需要长期的资金,打破交易所,希望冒险获得系统回报。(2)与欧、日等因有效需求不足而长期利率保持低位的国家不同,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产业和融资结构的调整。随着市场和资源的外部循环动能减弱,内需对经济的贡献增强。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投资双重驱动,这需要配套的金融体系。F文本:

  10月24日,马云,作为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共同主席,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就中国金融创新与监管、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等问题发表了看法。相关课题涉及到我国金融机构风险体系建设、相关制度如何有效支持创新等核心问题。

  一、如何理解中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生态

  凭借银近4000家机构/300万亿元的总资产,以商业银为主导的中国金融生态已经形成。根据银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19年6月底,中国银共有4597家工业金融机构。其中,银,大型商业银行6家,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农村商业银行1423家,城市商业银行134家,银,乡镇1622家,农信社, 782家,企业集团金融公司254家。银,有70家金融租赁公司、68家信托公司、45家农村共同基金、41家外资法人、银,有30家农村合作银行、25家汽车金融公司和24家消费金融公司。截至2019年底,金融机构总资产318.69万亿元,其中银工业机构总资产290万亿元,占金融机构总资产的91%。

  中国形成了“国有大银行-区域性中小银行-非-银金融机构”的层级体系:国有大银行有全国性的会展行业,提供综合产品;区域银分行的要求是支持当地经济,信贷资产和线下资金归属于当地。金融租赁/消费金融/信托机构针对特定客户群体(如供应链企业客户/长尾零售客户)和产品(非标准渠道/非标准竞价),延伸银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链条,非银机构主要是证券/公募基金,通过交易投资、资本中介、资产管理等多种形式参与直接融资。

  二、如何理解金融去杠杆化以来监管的有效性

  2017年金融供给侧改革后,金融生态分层加剧。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金融机构因大股东或管理层的控制而暴露出风险,一些金融机构凭借当地经济的弹性和股东变化带来的治理改善机会,逐步走出困境。为化解系统性风险,近期银地区银行并购活动增多,标志着相关改革进一步深化。总体而言,金融供给侧改革降低了系统性风险,优化了金融机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以来,金融供给侧改革处置了一批过去银行间投资无序发展、治理问题明显的金融机构。根据影响,行政措施与市场化措施相结合。根据央行的说法,经过这一轮机构风险处置,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意识增强,市场风险定价机制加强,抑制了机构过度扩张的冲动。

  一方面,不良金融机构得到有效清理,如部分民间金融集团倒闭;另一方面,好的市场孕育新的生命,比如科技创新板的推出。科技创新板的推出,通过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共鸣,实现了科技企业与资本市场互动的良性循环,具体体现在“企业规模增长——通过IPO出售股权获得的资本收益——企业靠利润内生增长——市值持续增长”,完善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三四种风险文化的比较:本质是融资需求和产品的匹配

  与欧和日国家因缺乏有效需求而长期利率保持在低位不同,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产业和融资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市场和资源明显减弱,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已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和投资驱动。经济结构转型需要配套的融资结构。2020年前三季度,直接融资占中国融资结构的21%,间接融资占79%。

  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也是融资体系调整的过程,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风险文化。目前,中国金融体系已经形成了四种类型的风险文化:土地/房地产抵押、公正交易预期、数据风险控制、股权容错。传统商业银行70%以上的贷款以土地为抵押迎合成熟企业,但难以匹配成长型企业的需求;一些表外、表外非标业务以政府的隐形交换为信仰,却无法适应城市投资企业向产业转型的趋势;大数据积累帮助蚂蚁金服实现了近2万亿元的消费信贷规模,但离不开自身的生态场景;注册制改革促进了成长型企业的证券化机会,但需要长期的资金,打破交易所,希望冒险获得系统回报。

  我们具体描述承担相关风险体系的金融产品和机构:

  传统商业银行:统计显示,2019年六大行贷款结构中,信用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占比分别为30.52%、56.53%和12.95%,抵押贷款、质押贷款、担保贷款占比69.48%,基本接近贷款占比70%。

  非标融资:过去非标投资的标的资产主要是刚刚赎回的中小型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资产,叠加了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信托、基金等非银行资产管理机构)的信用加持。过去,这类资产通常被视为刚性赎回,不需要或只需要象征性的规定。但是,随着对当地城市、房地产等的不规范投资。不断突破汇率,与此同时,一些“家族”金融机构发生风险事件甚至被处置,这种风险文化体系应该被重新设置。

  自金融供给侧改革以来,银行间资产分层的概念被市场所接受。以金融机构为例,对于大型金融机构来说,监管部门主导的风险管理已经走到了尽头,后续的关注应该是从下而上的同行机构。最近1000亿左右的中小银行负面舆论(如挤兑)明显增多。建议从基本面和公司治理两个维度来理解制度风险。一方面,不同类型银行的经营差异突出,基本面影响因素明显改善。比如过去一年舆论负面的机构,其信用质量和银行资本充足率明显低于同行;另一方面,公司治理仍然是核心原因。最近,负面舆论机构普遍存在私人股东比例高、股东中存在潜在风险等问题。金融科技:以蚂蚁金服为例,蚂蚁集团使用“支付宝”作为流量门户,使用“花呗(可以理解为网上信用卡)和借呗(可以理解为提现信用)发放互联网消费信贷,覆盖银行等金融机构未触及的长尾客户。目前,约有5亿用户通过该公司的微贷技术平台获得了消费信贷。截至2020年6月30日,蚂蚁集团向小微运营商贡献信贷4217亿元,贡献消费信贷总余额17320亿元。

  股权投资:以互联网、新能源、高端设备为主的成长型企业缺乏抵押物,更适合金融机构通过股权参与资产投资,通过资产管理筹集资金,通过承担风险获得股权增值和分享剩余收益。

  未来,商业银行尤其是全国性大银行将高质量地发展服务经济,这就需要“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业务模式,具体体现在:

  首先,商业模式体现在通过信贷融资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帮助传统产业的恢复和发展。在监管要求下,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表上回到了存款和贷款的原点,信贷增长支撑了实体经济的复苏。

  第二,投行模式体现在通过投行承销和资产管理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大型商业银行要通过非银证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参与优质成长型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

  未来,大银行将通过“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模式服务实体经济,而中小银行将回归当地,增加对当地经济、当地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的服务。国家银行和地区银行相互协调,将建立多层次的银行体系,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