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业久要口碑网 >> 文化 >> 文章正文

齐如山的身体不仅仅是梅兰芳的标签

发布于:2020-12-09 被浏览:4290次

“齐先生能享受生活,并把它当作艺术来享受,他是欣赏各种社会生活的人。他有闲功夫讨论‘三百六十行’。他不怕和小卒们在一起。他愿意尝试各地小吃。”

——梁实秋

齐如山

梁实秋回忆的文章里,提到的“齐老师”就是齐如山。就连谈吃的梁实秋也是那么崇拜他。齐如山写人食有什么了不起的?也许,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齐如山散文精选集 《面疙瘩》 可以在不久的将来为你解答一两个问题。

《面疙瘩》实拍

且吃随缘饭,莫作俗人愁

文/江

百年来,无论齐如山的形象如何变化,总有两个象征性的元素:戏剧和梅兰芳。看过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的人都会知道,齐如山为梅兰芳写过很多剧本,在艺术上帮了梅兰芳很多忙,齐与梅兰芳的真诚合作可以说是梅兰芳达到京剧艺术巅峰的重要因素之一。

梅兰芳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

梨园好吃,齐如山是戏曲大师。和著名演员交朋友自然好吃。《面疙瘩》这本书,齐如山不谈戏剧,不谈梅兰芳,只谈他多年对美食的研究。齐如山知道怎么吃吗?读者问这样的问题很正常。毕竟齐如山以讲“戏”著称,但他在其他领域的造诣却被“戏”掩盖了。

齐如山(中)梅兰芳(左)

齐如山是戏曲家,捧梅兰芳捧捧场;但他是一个圣人,被誉为现代社会的主人,活生生的历史的叙述者。他对风俗、饮食文化、方言、风土人情等很多方面都很感兴趣,认真调查研究过,写过大量的民间文章。

遗憾的是,齐如山关于吃的文章多散见于他的各种藏书中,很少以一本书的形式出版。这本书的编者收集了齐老师的许多作品,并集中收藏,可以说是齐如山关于饮食的文章的第一部完整汇编。《面疙瘩》可以算是一个工整的《谈吃大曲》,一个民国的盛宴,一个全民的美食考验。当然,这本书也是为了让读者重新认识齐先生作为民间美食家的地位。

《面疙瘩》内页图

“面条”这个称号无疑承载着民间的记忆和温度。它讲述了这本书的主题,是一种普通人的彻头彻尾的品味。全书共分四卷,分别是《中国的美味谭》、《吃素》、《顾叔家》、《万物》。主题是“吃”,但“吃”的层次不同。更重要的是,这些“吃”不一定更珍贵更华丽,甚至有的是“吃素”,但确实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让人有一种不可抗拒的过乡村瘾的冲动,可以看到中国人世代吃惯的吃喝历史文化。

文坛上有许多谈论饮食的著名作家,如汪曾祺、梁实秋、唐,他们都是饮食领域的专家。但齐如山是唯一一个谈吃的戏曲理论家。而且他写的都是老老百姓的饭,饭锅里的材料,盘子里的样子,街角的餐厅,不可或缺的五谷杂粮,描写的很细致,甚至让人读了都觉得心酸。例如,在一篇关于馒头这种非常常见的面食的文章中,齐先生实际上用了16页的篇幅讲述了六种馒头的高贵、悲惨、特殊、普通、简单和复杂的吃法以及吃这些馒头的人。

齐如山的话融入了他自己对民间或农村的记忆,随便提到的吃喝故事,都是他自己的经历或从普通人那里听到的。他总是提到民风淳朴,四季三餐的苦、甜、苦、咸。在对食物的研究上,齐先生继承了他的国剧研究精神,采用的方法是:科学家,大家一定要提出问题,亲自收集书籍,然后分析实验,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

我们很难把这本书定义为纯粹关于吃的美食书。更接近关于吃的“百宝箱”。读历史的人能找出一些史料,读民俗的人也能看到一些民俗,学吃的人能闻到一些烟火味。即使是做面食的人,也能明白手里食物的来龙去脉,忍不住按照齐老师的详细做法去尝试。

几年来,很少有人为人民写食物。就是想写,也可以算是一件傻事。虽然这是一件愚蠢的事情,但齐老师坚持要写下来。这件事符合他“做什么都傻”的气质。齐先生曾为中国人不重视民间食品的研究而感到遗憾,并预言未来在国际市场上将遭受巨大损失。为了写人的美食,他走遍了全中国,非常难得。你知道,齐先生是梅兰芳的艺术总监。只有他能上能下,才能被称为名人。

民间有句话:“如果有一天,你成功做了一碗合格的面条,那么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会饿死。”离我们最近的不可能是美食,而是长大后能喂饱我们的简单饭菜。它是最好的食物,也是最有营养的。无论你有多富有或多贫穷,无论你走多远,在最饥饿的时候,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是最简单、最满足的家常饭。

《面疙瘩》

齐如山

一把野菜,葱花,一个包子,一碗清汤,尽可能的好吃方便。这就是世界上有烟火的“中国菜”,这就是老乡们的“真口味”。

标签: 梅兰芳 如山 疙瘩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