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业久要口碑网 >> 文化 >> 文章正文

揭开清水河县后城嘴石城遗址的冰山一角

发布于:2021-01-08 被浏览:3713次

2021年1月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办公楼内,考古学家们大多埋头整理过去一年的田野收获,或分析田野调查资料,或撰写发掘报告……“十几项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如清水河县后城嘴石城遗址、武川县巴定北魏阴山皇家祭祀遗址、苏尼特右旗吉胡兰图匈奴墓群”。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建恩说:“对这些新成果进行梳理和研究,在考古方面会有新的贡献,尤其是将清水河县后城嘴石城遗址与神木市石峁石城遗址进行比较。可能会有突破。”

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的“面纱”是怎样被揭开的

清水河县后城嘴石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红河镇后城嘴村浑河北岸平台上。距今约400033544200年,属于龙山时代。

清水河县后城嘴石城遗址的地理环境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石城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1150米,面积约138万平方米。它由内城、外城、瓮城组成,拥有瓮城、护城河、城门、马面、观察平台等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是内蒙古中南部发现的龙山时代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石城遗址。

清水河县后城嘴石城遗址最早发现于1990年。为了配合奉准铁路的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对清水河县后城嘴石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示了以庙底沟文化晚期和阿山三世为主要文化内涵的遗存。

2004-2005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清水河县后城嘴石城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测绘和航拍,并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掘。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了房屋、灰坑等龙山文化遗存,在浑河两岸附近发现了石制建筑遗存,这是清水河县后城嘴石城遗址的开端。

2010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清水河县后城嘴石城遗址进行了航测。通过高清图像和3D仿真地图的分析研究,首次提出了“内城外城”的认识,对石城的空间布局、防御设施分布、建筑特色有了全面的了解。

2019年,为了开展“中国河套地区——史前聚落与社会考古研究”,理清内蒙古中南部龙山石城的具体异同与变迁,寻找内蒙古中南部龙山石城的核心城市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后城嘴石城遗址进行积极的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2000多平方米。露出城墙2段,壕沟1条,马面2个,桥台5个,墙垛4个,出土少量陶器、玉器、石器、骨骼等。初步掌握了后城嘴石城的文化属性、城墙分布、空间结构及附属设施等考古信息。“瓮城”的认定改写了“瓮城”出现在历史时期的认识,其发掘结果解释了龙山时代

2020年7月至11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套项目组按照《河套地区史前聚落与社会研究内蒙古区工作规划》对后城嘴石城遗址进行了连续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旨在进一步识别后城嘴石城的建筑形态、布局特色和防御体系组合,解读内蒙古中南部龙山石城的核心聚落形态,进一步了解其考古文化内涵

清水河县后城嘴石城遗址是国家文物局“十三五”期间提出的“中国河套地区史前聚落与社会考古研究”重点项目之一,也是习近平总书记9月28日重要讲话中提到的“考古中国”项目中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研究项目。

cm1(1号城门)位于挖掘区西南部,翁城中南部。距MM1(1号马面)约16m,距mm2(2号马面)约18m。城门的石墙与主城墙(Q1)相连。大门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5m,东西宽约9-11m。整个城门被两堵石墙环绕,每堵长约14米,宽1.5米,高0.3米。石墙选用的石材较为规则,由交错节理的大型页岩层建造而成。石块填黄土,立面挺拔整齐;在两侧石墙的南角,有两个土墙桩,每个土墙桩长1.7米,宽1.5米,与主城墙和城门石墙相连。城门的两堵石墙之间有一条直通城市的通道,呈长方形,呈平面状,用钢笔书写

直宽阔,长16米、宽2.7—3.6米,通道内踩踏面保存较好,存有多层,每层厚约1—5厘米,可能经过多次修缮。通道最上层踩踏面经火烤,呈青灰色或砖红色。通道两侧建有高约50、宽约160厘米的土质墙体,保存较好,墙体平面铺砌一层厚约5厘米厚的板石且各存6个柱洞,纵向排列,间隔皆1米左右,柱洞内还存有立柱残碳,大多可见木柱年轮纹理;土质墙体平面及立面皆以草拌泥抹面,经长期火烤,形成似烧结面的墙壁,颜色呈青灰色或砖红色,局部可见与通道踩踏相接。通道踩踏面与土质墙体平面上存有大量木炭,木炭个体明显、纹理清晰,其宽度、长度以及木炭间相互交叉叠压情况清晰可见,个别木炭外部碳化,内芯还保存完好,从木炭分布及叠压等情况推断城门顶部应有木质建筑。

MM2(2号马面)位于发掘区的西南、瓮城的西侧,凸出于东西向延伸的城垣,与主城墙垂直分布,平面形状大致呈长方形,南北长约9米,东西宽约6—7米,马面三侧包砌石墙,东西两侧石墙与主城墙墙体直接相接,墙体宽约 1.3—1.6 米,残高1.3—2米,建造所选用的石块较为规整,多以大块页岩层层错缝垒筑而成,石块之间以黄土填充,立面较为平直齐整。石墙间没有接口,三面石墙应为一体建造。马面为空心,底部为一层黄花土硬面,其上残存大量木炭,个别保存较好,年轮、枝节纹理清晰,从木炭分布及叠压等情况推断城门顶部应有木质建筑。

“通过航拍测定,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可发掘面积为138万平方米,城门可发掘面积为4000平方米,现在仅仅发掘城门面积的2/3,收获就如此丰富”,曹建恩说,“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企盼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的“庐山真面目”

通过连续两年的考古发掘和对出土文物的比对研究分析,可以确定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的年代与陕西神木石峁石城遗址同期或略早。

一般认为,马面、瓮城等用于城市防御的建筑多出现于历史时期,近些年虽在史前时期新发现一些线索,但类似后城咀石城这样具备完成体系的瓮城、马面、壕沟的组成形态,在中国北方尚属首次发现,对于探讨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瓮城出土的玉刀则彰显出其在龙山时代石城群落中的重要核心地位。

通过近两年的考古发掘和对出土文物的比对分析,初步明确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的瓮城遗迹,是中国北方地区已知最早的具备完整防御体系的瓮城遗迹,瓮城内出土的长方形玉刀、饰以几何纹的敛口瓮、斝足、夹砂鬲等器物具有老虎山文化和永兴店文化双重文化特征,为研究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和晋北、陕北地区黄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阐释老虎山文化、永兴店文化等地域文化类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崭新的材料。

通过近两年的考古发掘和对出土文物的比对分析,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以壕沟间隔处形成进入瓮城的通道,通道两侧分立“阙”式建筑,与二里岗文化望京楼城址、偃师商城西二门、西三门遗址相似;这与已发掘的石峁、下塔等同期石城存在明显差异,在河套地区龙山时代石城中也尚属首次发现,对于探索中原地区早期城址建筑特征、规划布局,印证河套地区龙山时代与中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互融关系,探讨河套地区龙山时代石砌石城传播路径,明晰中原城防体系中的规制建筑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

通过近两年的考古发掘和对出土文物的比对分析,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应属内蒙古中南部龙山时期文明的中心,周围环绕下塔、下脑包等石城和一般性龙山时代遗址的社会聚落格局已初具端倪,聚落等级与社会阶层明显分化的群落层级体系特征明显。

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在以石峁为核心的河套地区龙山时代石城体系布局中地域核心特征明显。

“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遗址城门发掘只不过3000多平方米,还不是一座完整的城门,说是冰山一角十方贴切”,曹建恩说,“如果对居住区、墓葬区进行考古发掘,将有什么样的收获的确令人心驻神往!”

(图片均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责编:吴敏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