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业久要口碑网 >> 文化 >> 文章正文

八十年代看的三部美学作品

发布于:2020-12-16 被浏览:3834次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傅道彬写过《诗可以观:礼乐文化与周代诗学精神》 《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原型批评》 《歌者的悲欢:唐代诗人的心路历程》 《诗外诗论笺:上古诗学的历史批评与阐释》 《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 《文学是什么》等等。

20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学术界逐渐摆脱了“文化大革命”的禁锢。冰雪初融,泉水懈怠,思想解放潮流涌动。以人性的觉醒、情感的复苏、诗意的追求为代表的“审美热”的突然兴起,是这一时期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学术思潮。几乎所有重要的思想家和学者都加入了美学的讨论,并被时代的潮流所推动。青年大学生不同程度地体验和关注了这一时期的审美思潮。当时,各种关于美学研究和讨论的作品最受年轻学生的欢迎。

我个人的兴趣是古典文学,但被波澜壮阔的审美潮流所吸引,对审美研究产生了兴趣。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宗白华的《美学散步》,高尔泰的《美是自由的象征》是我认真看过的三部美学作品,对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三本书正好贯穿了我大学、硕士、博士三个学习时期。

《美的历程》和美是“有意义的形式”

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出版于1981年。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准备从1982年的大学毕业。毕业在即,杂事多,心情艰难。但是《美的历程》似乎是从云端俯瞰大地,它的审美分析贯穿古今,还有它优美的文笔,让我沉醉其中很久,忘记了毕业时的躁动和不安。77级和78级的学生经历了“文革十年”的思想封闭,习惯了枯燥刻板的学术表达。突然,他们看到了李泽厚巧妙而优雅的思想论述,如果他们收到电,那是相当强烈的精神冲击。

李泽厚在一个宏大的历史时空中描述了中国古代的审美历程,从远古图腾的龙凤舞,青铜饕餮饰品的狞美,到哲人的理性精神和屈骚的传统浪漫主义风格;从中世纪的魏晋风度,佛的出现,盛唐的声音,到中唐以来的音韵,宋元的意境,明清文学的精神、神韵、感伤情怀,《美的历程》融合了原始图腾、青铜礼器、《诗经》比兴、诸子百家哲学、屈骚演义、汉晋人物、佛悲歌等。通过以高度概括的风格分析中国文化的各种形式的审美意义,打破了通常对中国文化僵化而凝重的理解,表现出一种基于人们主观精神的自由和放松,这符合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精神,因此这本书在社会上迅速传播开来。

《美的历程》有两个理论支撑:一是美是有意义的形式,二是历史积累论。“意味深长的形式”是英国美学家克里维贝尔的一个著名观点。从贝尔的理论来看,李泽厚认为,原始艺术中几何装饰物中看似纯粹的形式,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意义。早期陶器上的鱼、鸟、蛙图案,表面上看是纯粹的形式,实际上是长期历史意义积累的结果。在审美分析上,《美的历程》将“有意味的形式”与“历史积累论”有机结合,正是80年代“审美热”的理论基石。

《美学散步》停下来,看着面前的审美对象

我不记得看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是1982年底还是1983年初,但那时候我已经是研究生了,已经从东北的松辽平原来到武汉的桂子山了。如果说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是俯瞰天地、沟通古今的宏大叙事,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则是具体的、微观的、单叶的审美观察。作者自称是“散步派”,一开始就强调“散步是一种自由无拘的行动”。《行走》缺少宏大的体系,放慢了理论的脚步,却增添了一点审美的轻松和趣味。宗白华得意地说:“走路的时候,偶尔可以在路边折一朵花,也可以捡别人弃而有兴趣的偃师”(《美学散步小言》)。

从宗白华的自我叙述中不难看出,他强调的是审美个性和审美趣味,是具体的审美欣赏,而不是宏大的理论体系建构。正因为如此,《美学散步》的文章短小精悍,卷帙浩繁,但大多是清新隽永的小品文。

在美学的道路上,宗白华常常为了一个特定的美学现象而驻足,赏析评论。《美向何处寻》年,他特别关注中国古典美学中月亮的审美问题。他引用明代张大富、邵、等人的话:“天上的月光能移天下”,分析了移天下的审美功能。白天平淡无奇的风景,一旦放在月光下就是“美丽可爱”:“月亮真的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它在一瞬间为我们改变了世界,美好的形象浮现在我们面前”(《美学散步》 17页)。在谈《易经》美学时,他分析了《离》卦的内容,认为《离》卦的形象与月、窗有关,所谓:“远离他人者,亦明。”“古字明,一边是月,一边是窗。月亮照在窗户上是为了明亮。这是一种诗意的创造”(第《美学散步》页89)。宗白华从《世说新语》谈到“晋人之美”,强调晋人的审美是“人之味”。宗白华认为汉代注重人的道德美和人格美,而晋人更注重形体美、知识美、形神美、审美美和艺术追求。这一时期的审美是活泼明快的。

宗白华更注重对中国古典美学观念的解读。他总是在具体的审美现象中分析意境、空灵、丰满、神韵、骨劲、空白等一系列古典美学术语的内涵。宗老师的审美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诗歌、音乐、舞蹈、建筑、书法、绘画等文学现象。都有所表现,显示了宗这一代文人全面而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艺术修养。但他的即兴审美走的并不松散,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支撑。《美学散步》既注重具体的审美现象,又注重抽象的理论阐释;既关注中国古代美学家的理论命题,也关注西方思想家的美学命题。《美学散步》对古希腊哲学家的艺术理论和康德的美学思想等有深入的阐释。他的美学思想具有宽广的“世界之眼”。

《美是自由的象征》与美学的批判精神

高尔泰的《美是自由的象征》(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于1986年。那一年,我刚刚获得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历史学家张舜徽。应该说我的专业和理论关系很远,但是《美是自由的象征》独特的理论表达还是深深吸引着我。

80年代的“审美热”并不是突然兴起的,而是源于自身的源头。它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美学讨论”相联系,并不断发展和深化。美是主观的,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的统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讨论”中的这些理论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中被重新提出。“昔日的刘郎今日又来了”,五六十年代美学讨论中的一些中坚力量,如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等人又复活了。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些审美代表在理论上有所丰富和深化,但总的来说,坚持不仅仅是改变。与五六十年代的美学讨论相比,他们的思想主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讨论中,高尔泰因明确提出“美是主观的”这一观点而受到批评。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思潮中,高尔泰卷土重来,重新穿上衬衫。在审美探索中,他仍然坚持人的主体精神,强调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着一贯的思想边缘和理论精神。与贯穿古今历史的李泽厚《美的历程》、宗白华《美学散步》相比,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更注重美学的哲学表达和理论升华。与李泽厚和宗白华相比,高尔泰的美学作品读者较少,但理论深度稍高。

高尔泰说:“美和艺术都是自由的象征,自由定义了它们的人道主义本质”(第《美是自由的象征》 264页)。高尔泰的美学可以概括为人道主义美学。它的起点是人,终点是人,这个人是感性的审美,即处于解放和自由状态的人。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也强调艺术的自由精神,海德格尔的自由是指艺术作品摆脱了物理属性的束缚,出现在天地之间,出现在存在之光之下。高尔泰理解的自由不是摆脱物质财产,而是摆脱一切与人性相反的异化力量。这一特点决定了高尔泰美学的批判精神,与传统的美学表达方式格格不入。他既反对客观主义美学对主体性的否定,又批判实践美学对个体价值的忽视。人旺盛的主体精神和旺盛的生命力一直是高尔泰美学的核心内容。

审美是克服异化的有效手段。他认为“当一个人是审美的时候,就意味着他至少在审美的瞬间已经克服了精神上的异化,实现了个体与整体的统一”。高尔泰试图用美感代替思想,认为美感是一种比思想更深刻的思想,“一种超越意识极限的思想”(第67页)。美感之所以超越思想,是因为美的前提是精神的解放和人性的张扬。

20世纪80年代的“审美热”本质上并不局限于美学,而是那个时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理论支撑,在美学语境中批判僵化的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几十年过去了,重温那个时代的启蒙往往让我们兴奋不已。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学研究转向社会实践,逐渐扩展到广泛的世俗生活。但是我在学术上转向了对具体文学现象的研究,对理论的兴趣逐渐淡化,对美学研究的学术著作了解越来越少。

傅道彬

标签: 美学 理论 思想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