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业久要口碑网 >> 文化 >> 文章正文

怎么拍剧《柳青》?看看文学批评和创作是如何相互磨砺的

发布于:2021-02-02 被浏览:4194次

“剧《柳青》没有回避实际问题。整体艺术基调积极向上,充满希望和梦想。”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提出学习刘清,学习路遥,学习王愿坚,就是要解决文艺界的一些不良倾向“现在有些人表面上说体验生活,其实只是一瞥。通过这部作品,通过刘清这个人物,让我们得到自省。”……

2018年12月16日,在陕西省Xi市举行的话剧研讨会上,专家、评论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当时还处于舞台初期的话剧《柳青》进行了打磨和完善,至今仍不时浮现在脑海中。

任何优秀的文艺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也离不开文学批评的磨砺和整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学批评是文艺创作的镜子和良药,是指导创作、生产更多精品、提高审美和引领时尚的重要力量。”

由Xi安演艺集团旗下的Xi安剧院创作的话剧《柳青》荣获文华大奖,广受好评。文学批评在背后起到了什么作用?这部作品的创作与文学批评的互动能提供什么有益的启示?

近日,记者采访了该剧的创作人员和部分评论家,回顾了该剧《柳青》的创作和完善过程,走在文学批评与创作相互挑战的背后。

戏剧《柳青》剧照由Xi安剧院提供

发挥功能:褒贬甄别,提升创作

剧本修改4次,第二次创作被导演调整7次,舞美4次,音乐3次,召开专家研讨会10次,专家撰写评论文章20余篇,其中10余篇发表在《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陕西日报》等报刊杂志上。

这是迄今为止戏剧《柳青》与文学批评互动的数据。《柳青》的制作人、安剧院院长任告诉记者,剧本出来后,在安、陕西省乃至全国都讨论过几次,每次会议的纪要都超过100页。

更特别的是这部剧在剧本创作开始之前就已经“涉及”了文学批评,在—— 《柳青》中扮演角色的编剧兼编剧东塘在剧本创作之前就吸收了与刘清《创业史》相关的文学批评的营养。

为了创作,他不仅要熟悉《创业史》,还要了解《创业史》的文学评价。他发现在60年代初,第一部《创业史》电影获得了很多好评,北大教授严家炎撰文指出梁生宝的艺术创作存在“三多三不足”的问题。经过三年的争论,严家炎对刘清的个性印象深刻,而刘清则表示尊重文学批评。东塘说,这些都有助于“确立《柳青》的创作基调”,更好地启发他对待文学批评的态度。

东塘详细介绍了评论如何影响他的创作。比如钟,他对自己的创作主题进行了把关。王树增和王守德建议,要注意表达刘清与本土文化的关系,写地域特色。欧阳逸冰和宋宝珍对剧情和戏剧常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东塘说,这些评论让他写得更加坚定和自信。剧中关中民众象征性的动作细节——“葛厝”象征着刘清愿意蹲下与民众沟通,得到了评论家的一致认可和鼓励。饰演刘清的林博演得软弱而自然,中国戏剧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荣光润评论说:“这是农村生活中的一脚踢腿”,它在舞台上熠熠生辉。

《柳青》的导演傅勇凡说,他经常受到评论家的洗礼:“任何作品都不会完美,而且刚上映时会有很多问题。”对待文学批评,他的态度是热情拥抱,如果评论

尖锐也是在为作品把脉,对今后创作有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刘平先后三次观看《柳青》,参加剧本与剧目研讨会两次。他认为创作者汲取各方面的意见,最终完成了“人民艺术家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

“我和艺术总监、编剧、导演,征求专家、评论家对《柳青》的意见。对文化大革命那场戏,几位评论家支持保留,但建议重点表现柳青不怕困难、不向谬误低头的骨气。回过头来看,这个决策保持了作品的完整性。”任雪迎说。

经过不断打磨的《柳青》焕发出动人的光彩,经受了大众检验,好评如潮。

建构机制:评论前移,介入生产

在2018年12月16日《柳青》剧目研讨会的第二天,记者又跟随仲呈祥、李法曾、欧阳逸冰等专家“转战”西安演艺集团的选题会,继续出谋划策,可以说在该集团的舞台艺术剧目立项之初,评论就已经开始。

这一局面的出现和西安演艺集团的工作思路有关。近些年来,西安市委宣传部将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基地设在西安演艺集团,每年由西安演艺集团牵头组织西安市舞台艺术精品选题策划会,邀请众多专家、评论家对西安市各文艺院团的项目选题进行分析,逐项提出中肯建议,通过打分排序,初步确定重点项目,为各院团顺利开展年度重点剧目创作把好方向、提供遵循。如西安演艺集团董事长寇雅玲说:“这已经成为我们的生产方式。”

任雪迎介绍:“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把文艺评论前置。专家、评论家对选题排序梳理,有助于扶持重点项目,避免项目盲目上马,把有效的资源放在合适的项目上,最大限度节约成本,集中力量干大事。”

文艺评论伴随舞台作品生产始终。“哪怕100条意见中只能梳理出几条关键的、有用的来,帮助都会很大。”任雪迎说,《柳青》第一轮演出6场,每一场都听取现场观看的领导及专家、评论家等各方面的意见。演员之间也进一步磨合,主创也自我审视,不断修改,合力达到“完美”状态。

话剧《柳青》召开的多场研讨会,有上百位戏剧专家、评论家参加,提出了海量的意见、建议。如何借鉴和吸收?里面大有学问。

“有利于主题表达的就吸收。”任雪迎表示,在选题立项之初就要明确创作表达的主题,要围绕主题去梳理建议。例如该院出品的另一部获得文华大奖的剧目《麻醉师》,有专家提出要抨击医生收红包的现象,但经过考虑,这并不是剧目重点表达的内容,就没有采纳。“决策者要甄选意见,哪些是珍贵的,哪些是不足为奇的,哪些是不一定吸取的,在明确创作主旨之后,一切迎刃而解。”任雪迎说。

评论氛围:良性互动,打磨“利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真理越辩越明。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都是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相结合,那就不是文艺批评了!”

柳青和严家炎的良性互动关系成为“佳话”,而唐栋也延续着柳青这种精神,这或许是话剧《柳青》成功的一个原因。

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研究员廖奔在《光明日报》(2019年5月7日)发表文章,对话剧《柳青》的人物塑造、创作原则进行分析,对其坚持价值思考,维系话剧的尊严与荣誉给予极大的肯定。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廖奔与唐栋的交往是从“不打不相识”开始的。时光回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廖奔发表了针对唐栋编剧的话剧《宋王台》的尖锐批评。就是这篇评论让唐栋记住了廖奔这个名字,欣赏他作为评论家的直率与坦荡,此后二人成为朋友,唐栋的很多作品都请廖奔来看,廖奔也常常提出自己的意见,一如既往地“好处说好,坏处说坏”。

翻阅对话剧《柳青》的评论文章,除了戏剧评论家还有不少文学评论家的高论,如肖云儒、李星、徐岳等,唐栋说:“他们与我相识多年,一开始关注我的小说,我写戏以后,他们又随之关注我的戏剧作品。”

傅勇凡反复说:“评论家完全不用顾忌情面,尽管提出批评,只要是真实的、真诚的就好。”唐栋认为:“文艺评论不能只表扬,也不能为了批评而批评,而要客观、公正地提出意见。”

话剧《柳青》是当下文艺评论引导创作的一个生动实例。在采访中,主创与评论家都表达了对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大环境有更多期待。

任雪迎表示,中央重视文艺评论工作,利于创作发展。作为生产单位,“难免听到表扬高兴,听到批评不舒服。但为了创作环境越来越好,应该鼓励文艺批评”。她认为,创作者要听取评论意见,而评论者必须和实践结合,不做空头理论家。

“没有良性评判,创作者容易盲从,创作者一定要多听取评论家高水平的点评。” 傅勇凡说。

“一个成熟的作家是不会拒绝批评的。”刘平表示,期望给尖锐的文艺批评更大空间,广大创作者甚至全社会对文艺评论性质、作用的认识更加充分、到位。

2021年2月1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话剧〈柳青〉的背后

文艺评论与创作相互砥砺

责编:陈晓悦

标签: 评论家 文艺 话剧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