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业久要口碑网 >> 文化 >> 文章正文

97岁的她 一直拒绝授权这本书出国 她为什么同意出版中文版?

发布于:2021-02-04 被浏览:4037次

缘起

出版志村福美作品的中文版是五年来的愿望。

为什么是志村福美?一个大多数中国人不熟悉的名字,一个根植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工匠?

放下这两个问号也是对我版本的质疑。

五年前,当我关注日本手工业思想时,我第一次知道了志村福美这个名字。当时我对染织不太了解,也没见过她的实物作品,只是通过她的作品集,她面料里那种不可思议的色彩感让我着迷。

作为面料,不如我们少数民族的织锦色彩鲜艳;从染色来看,没有传统印染的华丽花纹。但植物染色复杂却自然,超越视觉快感,似乎开启了五官。

志村付梅维文(照片:亚历山德拉玛利亚博诺特)

当然,找到志村福美不是我的专长。作为一名染织艺术家和作家,她的成就早已得到日本工艺美术界乃至文化领域的认可,她的一生可谓辉煌。

我发现她也发表过作品,评价和她的面料作品一样高。其中《一色一生》几乎是自传式的散文集,是她的第一本书,出版后获得了吉萨拉吉文学奖,堪称老师的杰作。

找了一眼,心一跳,说它是宝也不为过。没想到,在我主动协商介绍的时候,作者以“看不懂中文,理解不了译文”为由,婉拒了海外授权。另外,我好像不是第一个被拒绝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志村先生的日语首先很美,翻译成中文无疑会考验译者的母语水平;另一方面,志村先生的领域深深植根于日本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趣味,这反过来又要求译者查询背景知识。——.现在我在编译她的文字的时候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甚至逐渐意识到,作为一个工匠,用文字编织的书籍和用丝线编织的织物,在志村老师心中的分量是一样的,换句话说,都是成型的作品。当时我看不透这种心态,对出版没有激情和想象。只觉得老人太保守了。不过,我想了五年,也是真的。

去年秋天去日本参观志村先生作品出版社,求龙堂。在对方的帮助下,我终于让老师放下了翻译和介绍,才让这一切发生。

插曲

中间还有一个故事。

到东京参观秋龙堂的前一天晚上,我照常去便便书店“打卡”。而那一次,我说不清是意外还是必然的结果。我找到了志村福美《一色一生》的特别版。

80年代《一色一生》第一版刚出版的时候,日本还保留着出版文化的优良传统。——对于特别重要和纪念性的出版物,将单独制作特别版,供爱好者收藏。《一色一生》年,以志村先生的植物染色手织面料(日语叫“split”)为装订,制作了80个特别版的限量版。它是有限的,在市场上自然很难看到。

银座的艏楼以美术书为特色,像这样的专版书都是由专业选书人送到古籍市场的。日本人爱惜东西的品质也体现在书中。一百年前的书现在还在展出,大部分外观还不错。但是这么稀有珍贵的限量版特别版却很难找到。相遇是缘分,我抓住手中的书,自然不肯放手。

第二天,我带着这本书去了龙厅,编辑们大为惊讶。因为连他们都没看过(当年的编辑早就没了)。我愿意相信是我的真诚和五年的执念感动了对方,第二天就收到了对方的回复。我已经获得智村老师的认可,我愿意授权!

《一色一生》日本版特别版

关于装帧

在最初对中文版封面的设想里,就和设计师达成了一点共识,以志村先生本人的色彩(植物染)和织物去呈现,最贴合“一色一生”的主题。

这本书在日本一版再版,我们也比较了几个日文原版的封面,觉得 1982年的初版的《一色一生》 ,更接近我们的想象。

《一色一生》日本原版,左为1982年版,右为2005年版

《一色一生》作为志村先生的代表作,应有更持久,更经得起被反复翻阅的表达。

于是,我马上想到了在茑屋书店相遇的那本《一色一生》特装本。以她染织的布面来呈现,应是最理想的方式。因这本书文字虽然很美,尤其对织物的描述,撩拨人的想象,书里却无一张织物的照片(插页的图片是她的和服作品,虽能感受她的色彩魅力,但对“织”的表达还是缺席的),如果能在封面上感受这份细节,就是最好的补足。

有珍贵的实物在手,我马上拿原布高清扫描,最终在设计师反复调试下,找到了一个理想的表达。

我们想象这本书拿在手里时,应该能感受到时间的分量,但不是厚重的,不用小心翼翼,而是缓缓而行,这本书从内到外所做的每处设计,也都是围绕这种想象而展开。

封面满版以高清扫描的实物织物呈现,也是希望最大程度还原她的织物之美,以求与读者同赏。这是无需赘述,最直观的语言,且更重要的是,这正是无需翻译的,志村福美本人的语言。

找到了理想的呈现方式,当时我内心却还留有一丝遗憾。在这本书收录的同名文章里,志村先生写道:

蓝终于被我建起。但这仅仅是一个入口。一直到能自如地建蓝为止,此前走过的岁月成为我今后工作的支柱。曾经, 我以为做一色会耗费十年;如今,我觉得做一色将用尽一生。

她所说“蓝”,是植物染中的“蓝染”。她还写道:

人类最早从名为蓝草的植物中发现了这种中介,几千年 来一直培育并守护着它。蓝草正是植物染料中最曼妙复杂的一种,谓之神秘亦不为过。蓝草与其他的植物染料间有着根本的区别。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是用熬煮之后的染液进行染色,唯有蓝染,我们需要从专业的蓝师那里获取蓝靛原料,再以名为“发酵建”的古法来建蓝。

蓝不仅在植物染中有特殊的地位,在志村先生心中也无疑是特别的存在。同时,蓝染也是国际上最为大家所熟悉和喜爱的植物染色(我自己就是蓝染的爱好者),可谓世界通用的语言。如果能找到一块志村亲自染织的蓝染织布来表达“一色一生”,就完美了。

然而志村先生的作品大都为美术馆藏,流通于市面的可能微乎其微,且一件和服作品的价格也是我无以承受的,这委实太难了。但既然有了《一色一生》特装本的经历,我从未停止寻找她的“裂”(布片)和装帧。我记起在这本书里,志村先生也确有提到她曾给敬爱的前辈制作过作品集的装帧布,有没有可能以此为线索,找到理想的裂呢?

在检索信息的过程中,我偶然得知她曾给陶艺家富本宪吉做过特装本的装帧,当年流通了250本。仿佛有冥冥中的助力,我很幸运地通过网络找到了一本。

五十多年前的书和作品,蓝染的色彩虽有微微泛黄,却依然闪光,由深至浅的渐变美不可方物。收到书的那天晚上,我兴奋得一夜未眠。等待终究值得,我知道就是它了。

这块布,完美地诠释了“一色一生”。

植物染色的丰富性,在于哪怕是“一色”,自然也赋予了它流动性。根据染色的时间、环境、次数的不同,单纯的色彩也能呈现微妙的层次变化。志村先生显然深谙这一点,她在书中曾对染蓝的丰富色彩有一段极美的诠释:

每一只染瓮里都蕴藏着蓝的一生,且每天都在微妙地变化。早晨揭开染瓮的盖子,染液正中开着一朵由暗紫色泡泡 汇聚而成的靛花(或叫蓝之颜)。观其色泽,可以察知蓝的心 情。待炽烈的蓝气发散,蓝的青春期可以让纯白的丝线在一瞬间闪耀翠玉色的光辉,又迅疾地变幻为缥色 ;在经历了沉 稳的琉璃绀的壮年后,蓝色成分渐渐消隐,当丝线被染成如 水洗过的水浅葱色,就是业已老去的蓝之精魂。过了很久我 才知道,这种颜色叫作“瓮伺”。所谓瓮伺,指染瓮里带着一点淡淡水色,那是蓝晚年最后的颜色。

蓝染这一色彩的美妙变化,正体现在这块布上。虽然只有一色,却不失细节,毫不单调。我以为,这是一块能被长久“阅读”,反复“触摸”的装帧。也是对“一色一生”很熨贴的表达。

希望这本中文版,配得上志村先生美好的文字、作品和思想。希望收到这本书的读者,能感受到我们的诚意。

标签: 她的 先生 也是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